乡村旅游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各地旅游市场如火如荼。乡村游也吸引着市内外多地游客的追捧。从“采菊东南下”的田园风光观光旅游,到“把酒话桑麻”的经济与观赏农林牧作物的采摘,再到寻味历史的古镇、古村游和他们衍生出来的各类文化节……乡村旅游的火热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游客追求乡村旅游的本意是想寻找身边的闲适,一年当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疲惫满满,大家都想利用难得的假期、周末来个短途旅行,作为紧张生活的调剂品。乡村游既没有动辄几小时路途的奔波,也没有酒店、景点行程安排的繁琐,是对日常生活简单的放松,是最容易实现的“说走就走”的旅游。
乡村旅游为当地居民带来的好处也不胜枚举,例如增加村镇居民收入、改善生活;又如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激活乡村“睡资源”;再如乡村旅游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有效提升村镇人居环境。以及通过各类“节”,有效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等……这本是一次名利双收的实践,但乡村旅游火爆的同时,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
笔者曾去某地做短途旅游,听到有些居民对外来的朋友说“我所认识的建筑都已经被拆完了,所以现在我和你一样也是游客。”还有一次,笔者来到隔壁市的风景区,还没停稳车,当地村民就围了上来,表示要收取停车费10元,而所谓的停车场则是村民私占的乡道。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网友反映在《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沙溪古镇玩耍,遭村民强行拦路要钱一事。某地风景区管理不当,导致大量游客滞留风景区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严重影响游客旅游观感的元凶,“日抛游”成为很多乡村旅游地的代名词。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指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文件还要求“立足乡土特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景盆’。”
振兴乡村旅游、避免乡村旅游地成为“日抛景点”,较为突出的两点就是“便利”和“生活气”。要让游客们走出家门也能感受到如回家一样的舒适,解好交通题,做好服务题,答好体验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对于那些旅游资源集中、旅游资源丰富的已经成熟的景区,乡村游的景点往往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交通道路不完善等情况。开车难、坐车难、停车难得问题屡见不鲜。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从游客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将游客的出行舒适度做到最好,例如一个靠近景区、方便进出的停车场,一条简单、便捷的公交线路,一座功能完备的旅游集散中心,这些设施设备不求高大上的体量,但也应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精致。
这样的场景对许多游客来说并不陌生,所有的古街都在卖同质化的纪念品,所有的古村都在互相模仿搞各色文化节,所有的山川靓水都在做祈福祈愿。这些项目,虽然能短时间吸引一波游客,但游客的反映往往是“这和XXX没啥区别,没必要再来第二次”。作为家门口的景点,不能简单“抄作业”,某地某一风格的旅游项目火了,就不顾本地特色,盲目追风,虽然不容易出错,但并不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长远之计。乡村旅游产业布局要从游客心理出发,弄清乡村游游客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满足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想象。
在乡村游建设过程中,要想办法留住当地居民的生活痕迹,古镇古街古村不应该是景点,而应该是游客们的第二个“家”,不应该充满各色纪念品商店,而应该是充满当地人生活习惯的、有当地特色的老街,例如笔者可以在黄泽镇吃到地道的小笼包,这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想在老家的老街上吃到儿时记忆中的街边炸串儿,而不是各地特色小吃。
同时,在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应当更加细致、有创新性地探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手段,而不是简单放任村民拦路要钱、索取停车费等。“共富工坊”就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尝试,例如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以青瓷闻名,当地政府就开设村民培训班,鼓励村民成为青瓷旅游产业的一员,有的村民做起了直播,有的村民成为了青瓷体验馆的老师……这类积极探索,在解决当地老百姓创收问题的同时,也为游客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高质量的共富之路才是乡村旅游不竭生命力的源泉。
要想乡村旅游不赌气,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大数据处置协调能力、旅游服务意识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真正满足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