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都有哪几艘
依阿华级战列舰,什么是美国“依阿华”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依阿华级战列舰建造了哪几艘,什么是依阿华级战列舰?
本文导航
依阿华级战列舰vs大和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建造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
概貌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新型高速战列舰——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依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达到7.9,而其细长的舰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依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轴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
依阿华级的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由于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技术,成功地将身管结构从MK2型的7层减少到2层,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吨,减至108吨。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该炮可发射MK8型穿甲弹,MK13、14型榴弹,MK19型人员杀伤弹。其中MK8型穿甲弹弹丸重1225公斤,内装炸药18公斤,初速762米/秒,射程(30度仰角)33.55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发/分钟,俯仰范围为负2度到正45度。穿甲能力(对垂直均质钢装甲),炮口处为828毫米,18288米处为508毫米,27432米处为381毫米,发射药包为6个绢制药包,通常装药349公斤,火炮内身管寿命为300发。
衣阿华级共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每座炮塔由77名官兵操纵,炮塔全部结构可以分成六层,分别是炮塔战斗室,旋转盘,动力室,上供弹室,下供弹室,供药包室。炮塔旋转时,六层一起转动。炮塔战斗室配备炮塔长和21名舰员。每个炮塔装备有一台基线长13.5米的光学测距仪,还有计算设备和装填机电机,装填机为链式结构,电机功率60马力,超负荷功率108马力,装填炮弹时,火炮仰角为5度。动力室有4名舰员,安装有1台功率为300马力(超负荷时可达到540马力)的电动机,使炮塔最大旋转速度达到4度/秒,俯仰电机为60马力,最大俯仰速度为12度/秒。上,下供弹室由旋转储弹盘,输弹机,固定储弹室三部分组成,每层由1名供弹室长和15名舰员负责,旋转储弹盘上可装载76发炮弹,固定储弹室有140发。两层供弹室共有3台输弹机,输弹速度可达3发/分钟,动作有三行程(从上供弹室)和四行程(从下供弹室)两种。供药包室共有18名舰员和1名室长,药包输送机由100马力电动机和油压设备提供动力,只须一个行程即可提升到炮塔(6个药包需分两组,且实战中为了延长火炮寿命,很少用最大射速和最大装药射击) 。
依阿华级的副炮采用MK12型38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初速792米/秒,射程15.2千米,对空射程11.4千米,射速15-22发/分,俯仰范围为负15度到正85度,可配备榴弹,穿甲弹,普通高射炮弹,无线电近炸引信高射炮弹,照明弹,人员杀伤弹等。初期副炮有MK37型射击指挥仪和MK12型雷达控制,后期雷达换为MK22型和MK32型。
近距离对空发面,还安装有40mm博福斯和20mm厄利孔式机炮,数量各舰略有差别,一般在140-150门之间。
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07毫米(19度),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在建造过程中特别增强了水平装甲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依阿华级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
该级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衣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Missouri,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编辑本段]服役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服役后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
密苏里号战列舰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中建成的第三艘,该舰服役后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而非常出名。按照惯例投降仪式应当在旗舰举行。当时“密苏里”号是第3舰队旗舰。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是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平民总统。他当然乐于让代表家乡的军舰赢得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战争结束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舰在船厂封存备用。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4艘依阿华级舰再次服役。战争结束后,1958年4艘舰编入预备役,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新泽西”号第三次“从军”,赶赴越南参战。因其作战能力有限,消耗费用过大,1969年该舰又退出现役。
19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从1981年10月“新泽西”号进入长滩海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威斯康星”号1989年2月改装完毕,共花费了7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亿--4亿美元。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舰上增设了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8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4座、“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及直升飞机起降平台;并设有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装备5架“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
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的下场。1990年,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6年的“衣阿华”号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分别组成战列舰编队驻泊波斯湾。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两艘舰共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2月17日,战列舰还用406毫米主炮轰击了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然而,战争胜利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不久,“威斯康星”号就退出现役。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也退出了现役。从而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彻底退出了历性能数据
排水量: 标准45,000吨、满载59,30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270.4米,舰宽:33米,吃水:11米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212,000马力;4轴 双舵
航速:33节;载油9,520吨,续航力:20150海里/15节,15900海里/17节
武备:9门三联装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20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
装甲:水线307毫米;横向28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439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军官91人,士兵1760人)
依阿华号战列舰图片
历史进入凹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都惊奇地看到一个引入注目的军事动向:美国海军将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重新启封,对它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并决定将改装后的这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全部重新列入现役,加入舰队的行列。
这种“依阿华”级战列舰是1943年~1944年间建成的,是战列舰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共4艘。它的舱面上密密麻麻地布置有上百门炮,其中口径最大的是三联装406毫米火炮,最厚处装甲厚达403毫米,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依阿华”级战列舰建成后,曾参加过支援太平洋诸岛的登陆战,不过,在战争中其均处于辅助地位。美国入侵朝鲜的战争爆发后,该级战列舰曾对朝鲜沿海进行过炮击。然而,当时间走到1954年,这4艘战列舰都相继退役,被封存起来。
“依阿华”级战列舰的改装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腾出地方装设4座八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器、4座密集阵六管20炮、3架直升机,并更换新型号的雷达探测设备,改用现代化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增设电子战系统。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6年、1989年完成第一阶段改装并重新加入现役。第二阶段改装将结合大修进行,主要是拆除全部或部分主炮,撤去全部127毫米副炮,以便设置导弹发射系统,并在后甲板加装一层飞行甲板,下设机库,携带12架垂直/短矩起降飞机或直升机。美国海军计划,一旦第二阶段改装全部完成,美国海军将以这4艘战列舰为主体组建“水面突击群”,用以协同航母编队或独立进行作战,并可用作指挥舰。据介绍,改装后的战列舰编制军官人数达65人,编制士兵人数达1445人,共计1510人。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昔日的战列舰曾因“大舰巨炮主义”的失败而退出海战场,仅仅过了几十年,它何以重新崛起,并成为全美国海军如此青睐的作战军舰?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中东战争说起。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正战犹酣,一个突发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埃及海军的导弹艇使用前苏联制造的舰舰导弹击沉了躯体大于本身几十倍的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这一战例后来成为导弹全面走上军舰的有力佐证。之后,舰舰导弹成为攻击水面舰艇的主要武器。
舰舰导弹走上军舰引起了美国海军对战列舰的重新认识。美国海军首先认识到,战列舰体积大,有很厚的装甲保护,命中一二枚普通舰舰导弹不致引起严重的后果,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坚持力。战列舰装备的406毫米大炮,弹丸有1吨多重,其爆炸威力不亚于一枚普通的舰舰导弹,而且炮弹出膛后不受干扰,406毫米舰炮在对岸射击、支援陆上部队作战方面也是目前普通舰舰导弹比不上的。
这些仅仅是浅层次上的认识。此后,美国海军又有了更深层次上的分析,他们认为,如果将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战列舰将具有现代军舰无可比拟的作战威力。而且,战列舰舰体庞大,能容纳大量的最新型作战武器,特别是“战斧”巡航导弹,它既能对付海上目标,又能进攻陆上基地,其反舰型射程250海里(约合460千米),对地型射程700海里(约合1300千米),而一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攻击飞机的进攻半径也不过是400千米~500千米以内。因此,“战斧”导弹与舰载飞机的作用已相近,甚至超过它。加上舰载导弹的垂直发射技术当时已经解决,可节约舰上的容积,同一发射装置还可发射反舰、防空、反潜等各类不同用途的导弹。拆除舰炮后的战列舰可布置400枚垂直发射导弹,有着惊人的对空;对潜、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同时,拆除主炮后的战列舰将有较宽裕的空余甲板,可搭载垂直起降飞机,进而使战列舰又获得轻型航空母舰的功能。为此,美国海军才开始对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针对4艘改装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指出:“改装后的战列舰,已成为当今生存能力、机动性最强的海上平台。”
依阿华级战列舰都有哪几艘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了新型高速战列舰——“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作战能力的提高。
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标准,“依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达到7.9,虽然细长的舰体有利于提高航速,却影响了适航性。“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尾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将螺旋桨改进,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了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等。
二战刚结束不久,朝鲜战争又爆发了。1951年“依阿华”级舰再次服役。战后,于1958年编入预备役,又一次全部封存。
“海上霸主”终有老时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依阿华”级战列舰共有4艘,从1981年10月到1989年2月全部改装完毕,共花费了7年半的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4亿美元。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
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依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重新复出的战列舰,即便有再多的胜利辉煌也难免“老化”的现象。1992年3月31日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依阿华级战列舰开炮视频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该级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衣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舷号BB-61)、新泽西号(NewJersey)(舷号BB-62)、密苏里号(Missouri)(舷号BB-63)和威斯康星号(Wisconsin)(舷号BB-64)。伊利诺斯号(Illinois),肯塔基号(Kentucky)建造中途停建未建成。
依阿华级战列舰vs大和号
依阿华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是除了航空母舰外,威力和吨位最大的水面战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于1943~1944年间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即“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